“碳排放管理高级证书,兼职挂靠月入过万”“收纳整理师不限学历门槛,10天速成取证”“家庭教育指导师岗位缺口数百万,拿下证书就有了金饭碗”……春招旺季,网络上各类名目繁多的技能考证项目让人眼花缭乱。
记者调查发现,部分线上培训机构以新职业的职业资格、职业技能等级等名义随意举办培训、评价、发证活动,乱收费、滥发证,不少刚毕业或准毕业的大学生被割“韭菜”。
随着新职业涌现,相关培训也日渐火热,部分机构为招揽生源打起了擦边球,滋生出众多乱象。
一些培训机构夸大效果乱宣传,吹嘘证书含金量及工作前途,承诺学员“包过”“包就业”“包挂靠”“有补贴”“考过即可月入过万”。一些培训机构巧立名目乱收费。除了辅导费、书本费、报考费、包过费,有的还推出消费贷,牟取额外收益。
上述行为不仅误导公众、损害学员权益,也影响新职业、新工种的社会认可度,为害甚广。
事实上,从报名、考试到领证,部分培训机构的“承诺”往往都有大量漏洞,但现实中相关案件依然多发、易发,原因何在?
随着“放管服”改革深化,我国职业资格认定已不再全部由政府或其授权单位认定发证,而是部分转为社会化等级认定,把人才评价权交给市场。由于技术技能类社会服务行业市场“蛋糕”不断做大,利润空间“水涨船高”,一些机构和单位便“乘虚而入”。
当前,慢慢的变多的年轻人加入“考证大军”,催化了考证培训的热潮,但市场上培训机构良莠不齐,让我们消费者难以辨别,相关纠纷呈上升趋势。
在这些纠纷中,培训机构往往异地经营比例高,而消费者多为外地学员,仅利用互联网获得相关信息,无法实地对培训机构的软硬件设施进行考察。这给一些“空壳公司”留下机会,有部分案件中的培训机构股东,在收取学员高额培训费后卷款跑路,造成判决生效后实际执行难,学员权益没办法得到维护和救济。
在线培训考证乱象已引起国家重视。近期,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开展了技术技能类“山寨证书”专项治理,重点查处是不是真的存在违规使用有关字样和标识、是不是真的存在违规培训、违规收费,是不是真的存在虚假或夸大宣传,是不是真的存在故意混淆概念、误导社会的炒作和涉嫌欺骗欺诈等违法违规情况。
在加强监管打击同时,还应做必要疏导。业内人士指出,我们虽然认可了新职业,却并未建立起成熟的行业标准和培训体系。大道不畅、小道必猖。这些现实“漏洞”亟待堵上。
此外,各地应该大力培育优质机构。在经营培训场地、教学师资等软硬件设施方面设置一定标准和条件,构建合理的准入机制,加强源头防范。对符合资质的单位要积极扶持,优化公共服务供给。
最后,刚毕业的大学生求职心切,在校期间对职业资格考试又知之甚少,非常容易被夸大其词的广告宣传所蒙骗。相关政府部门应为培训市场打好基础,及时来更新发布政策信息,同时也加强与各高校的合作,对毕业生开展职业资格考试政策咨询座谈会、交流会等活动,让求职者对证书合法合规性和含金量心中有数。
人民网北京4月26日电(记者申佳平)据工业与信息化部官网消息,为推动行业质量技术创新和管理进步,促进制造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,工业与信息化部近日印发《关于做好2022年工业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工作的通知》(以下简称《通知》),提出持续提升“中国制造”品牌形象,加强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品牌宣传,提升国产汽车品牌竞争力。 据了解,《通知》部署了推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升级、实施制造业质量管理数字化行动、深化企业先进质量管理工具与方法运用、提高制造业产品可靠性水平、提升制造业关键过程质量控制能力、提高质量公共服务效能、推动重点行业质量提升、快速推进工业品牌培育、持续提升“中国制造”品牌形象等九个方面的重点任务。…
人民网北京4月26日电(记者王震)财政部26日公布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一季度全国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186044.7亿元,同比增长12.9%;国有企业主要效益指标稳定增长,实现平稳开局。 具体来看,1-3月,中央企业107524.3亿元,同比增长14.1%;地方国有企业78520.4亿元,同比增长11.4%。…